天马微电子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屏内多点指纹识别方案

众所周知,解锁手机屏幕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屏下指纹、人脸解锁、侧边指纹等,其中屏下指纹大多数应用于OLED屏,市面上几乎看不到采用LCD屏下指纹的智能手机。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LCD屏也可以使用屏下指纹了。

近日,天马微电子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屏内多点指纹识别方案(TED Finger Print,简称TFP)。该方案拥有高集成化、高屏占比等特点。

目前,市面上屏幕指纹方案,都是把识别模组放在屏幕下方,称为屏下指纹。而天马的指纹方案,是把识别模组集成在液晶面板内,成为屏内指纹。

LCD永不为奴!

TFP屏内指纹识别方案是把图像采集器内嵌于TFT显示基板,这样一来,便可以实现触控、显示、指纹识别三合一。同时,天马将光路和适用于玻璃基板的传感器覆盖了整个显示屏,从而实现全屏多点指纹识别。

天马官方表示,TFP屏内指纹识别具备三大核心优点,分别是高集成化、全屏指纹多点识别和高屏占比。

该方案突破了LCD屏内光学指纹难以匹配正常盖板厚度的限制,并把光路调制单元集成在显示屏内部,相比外挂式准直光路设计方案厚度降低了50%以上,进而让终端产品变得更轻薄。

TFP支持全屏任意区域指纹识别,用户不仅可以盲解锁、还可以自定义指纹控制以及APP加密解锁,增强安全性和私密性。

天马将指纹识别功能集成在屏幕内,节省了更多的显示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终端产品的屏占比。

TFP屏内指纹采用的是光学识别方案,而非超声波。相比传统的屏幕指纹,TFP拥有更大的指纹识别面积。

另外,TFP屏内指纹识别可用于多种场景,比如APP深层加密、提升车辆驾驶体验,还能为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的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天马表示,目前,TFP屏内指纹识别已具备量产条件,厂商们已经收到了产品,他们将全力配合厂商们实现终端进行的全球首发。

看到这里,想必已经有不少小伙伴喊出了“LCD永不为奴”的口号。不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目前还不知道TFP屏内多点指纹识别的成本是多少,良品率有多高,再加上是新技术,成不成熟也不好下定论,最终搭载这套方案的终端产品使用体验如何,也还是个未知数。但是TPF屏内多点指纹识别的到来,为消费者和厂商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毕竟市面上有不少用户对LCD屏幕情有独钟。

为何LCD实现屏幕指纹识别这么难?

长期以来,屏幕指纹识别主要应用于OLED,那为何LCD屏实现这项功能就这么难呢?

其原因在于光学屏幕指纹识别对传感器与镜片之间的距离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的LCD屏幕结构比较复杂,而且不能自发光,需要通过背光提供光源,正因如此,光线无法穿透LCD屏,导致屏幕指纹解锁失败。

而OLED屏可以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模组,而且自身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因此,屏幕指纹识别传感器能够准确捕捉OLED屏发出的光线,以及照射用户指纹后再反射回来的光线,从而实现屏幕指纹识别。

除光学屏幕指纹识别外,还有一种超声波屏幕指纹识别。如果单从材质来看,超声波屏幕指纹识别可以用于各种材质的显示面板,但是高通前两代的超声波屏幕指纹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不能满足穿透LCD屏幕的厚度要求。所以,超声波屏幕指纹识别同样不能应用于LCD屏。

LCD屏幕指纹识别无人敢用?

除天马外,其他供应商也对LCD屏幕指纹有所研究。比如华星光电宣布预计今年推出LCD全屏单点屏内指纹识别方案,2021年将推出LCD全屏多点屏内指纹识别方案。

去年6月,京东方表示,LCD屏下光学指纹感测技术已研发成功,将于2019年底量产,之后音信全无。在此之前,友达宣布推出全球首款全屏幕光学指纹识别LCD屏幕,但是并未宣布何时量产。

另外,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去年表示,该公司研发的超薄LCD屏幕指纹识别芯片即将量产,有信心在年内推出量产方案。在那之后,由于网上搜索不到相关消息,所以也不清楚这项技术是否真的实现了量产。

就目前来看,虽然屏幕供应商给出了不少LCD屏幕指纹识别方案,也都宣布了量产,但是至今为止市面上没有一款手机搭载这些方案。

哪怕是公开宣传LCD屏幕指纹的Redmi,也只是发了条微博,量产机型一直都没有着落。

值得一提的是,华星光电宣布LCD屏内指纹识别方案后,就有博主爆料称,LCD屏下指纹的解锁速度和识别率和超声波屏下指纹差不多,而且抗干扰能力差。这套方案前期成本比OLED屏下指纹还要高,目前没有哪家厂商愿意冒这么大风险试水。

除此之外,@数码闲聊站还表示,华星光电的LCD屏下指纹识别准确率偏低,不如光学屏下指纹。

也就是说现阶段的LCD屏幕指纹识别技术还不成熟,厂商们不太愿意试水,即便真的推出搭载这项技术的机型,大概率也是中端机。毕竟LCD屏幕指纹识别属于新技术,拿旗舰机去试水多少有些不妥,万一出问题了,不仅厂商要担责任,还影响品牌口碑。

当然,也可能厂商们拿到新技术后,正在努力进行测试,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用户尝鲜新技术的同时获得不错的使用体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